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李娜微讲堂 > 捣练声声:唐朝美女的悲鸣

捣练声声:唐朝美女的悲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假如您有幸穿越回了唐代,那么每到天气转寒,秋风乍起的时候,就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妇女们纷纷挽起衣袖,手执木杵,身披月光,两两相对地在捣衣。大诗人李白的诗里不也描绘了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这在当时是多么风行的劳动。您也许要问:这捣衣究竟是什么活计啊?您在南方可能会看见妇女在河边洗衣,将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木棒捶打,这可不是捣衣。原来,“捣衣”又称“捣练”,是古代制作衣服的一道重要工序。“练”是一种生的丝织品,刚织成的时候质地坚硬,必须经过煮沸、漂白,再把它放在砧石上,用杵棒捶击,才能变得柔软,方便缝制。我这么说可能太抽象,咱们不妨来看看唐代宫廷画家张萱绘制的《捣练图》就一目了然了。

《捣练图》的原作已经佚失,目前流传下来的是宋代的摹本,藏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它是一幅长长的横卷,以分段叙事的方式将捣练的场景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全卷共 人,按照生产顺序分为捣练、缝衣和熨烫三个过程。展卷便会看到四个女子,她们两两相对,正用杵棒击打砧石上的布料。捣练之后是织线缝衣,画中的两个妇人一个背身侧坐在地毡上,正聚精会神地理线,另一个则跨坐在凳子上,拈针缝纫,你瞧她的眼神,一刻也不曾离开手中的丝线。如果说捣练体现的是一种动态之美,那么缝衣则显示出了一种安静的韵味。将缝衣与下一道工序连接起来的是蹲在火炉旁扇火的女孩子。她一边看着理线的人,一边为下一道工序扇火,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最后一组的四个女子在从事熨烫,就是将捣练时产生的皱褶烫平。还有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她从绢底下穿行,正好奇地探头打量着忙碌的大人们。捣练,这原本日常的劳动,在画家的笔下却呈现出了娴静从容的美丽。

除了绘画之外,古诗中也有许多描绘捣衣的句子,比如庾信的“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谢朓的“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白居易的“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捣衣这种劳动为什么要在秋天的晚上进行呢?原来,当时战争频繁,男人都上前线打仗去了。唐代不发军装,当兵的得自备征衣。所以秋天一到,在家的女人们就担心前线的老公会不会没有足够的衣服御寒呢,于是忙着捣练、缝衣, 要赶在天冷之前将亲手缝制的衣服寄给男人。可见,捣练并非普通劳作,与之相连的是战争的残酷、家人的别离和妻子的幽怨。那您又要问了,秋天就秋天吧,为什么非得在晚上呢?因为捣衣这项劳动至少需要两人配合,面对面,就像舂米似的。白天咱们各忙各的家务事,晚上凑一块儿在月光下捣衣,既不浪费时间,还省了家里的蜡烛钱,不是一举两得嘛。你说,古时的女子那多贤惠,多会过日子!

不过张萱的《捣练图》反映的并不是平民妇女的劳动生活,而是宫廷中妇女的工作场面。据史料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很多擅长制衣的女子被征召入宫。仅仅为杨贵妃一人织造锦缎、刺绣衣裙的工人,就有 人之多。

虽然不是为了征战的丈夫,但画卷中的女子一样将自己灿烂的青春和漫长的寂寞投入到了这年复一年的捣衣当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